由于一些企業最初硅片大尺寸化的原因是:單多晶激烈的競爭和為了滿足領跑者的功率要求,所以“硅片大尺寸化”被一些朋友扣上了“投機取巧”這個不太光彩的帽子。然而實際上硅片大尺寸化有其現實的經濟意義。
1、電池片生產線產能是按照“通量”來計算的,例如最新一代的電池片生產線每小時可印刷5500片電池,生產節拍是按照1.3秒/張×2(雙軌設備)來計算的,在生產設備允許的范圍內,更大的硅片尺寸意味著更大功率的電池產出,雖然單條生產線的出片量還是一定的,但是單張電池片的功率提高了。雖然單張電池片上所要攤銷的人力、折舊等消耗還是一致的,但是單瓦的攤銷更低了。
2、組件環節也是同樣,串焊機和層壓設備也是按照“量”來的,在生產設備允許的范圍內,更大的硅片、電池片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效率。
3、老一代生產設備精度不夠高,在標準制定時電池片之間留有更大的空隙為精度不夠高的設備留下足夠的容錯空間。隨著以先導智能、捷佳偉創為代表的一系列優秀的電池設備、組件設備生產商供應一代又一代更加廉價、高精度的設備后,我們需要的容錯空間更小,電池片之間的縫隙可以減小,隆基股份推出的M2尺寸規格(硅片尺寸由原156mm改為156.75mm)就是通過縮小電池片間縫隙、沒有改動組件尺寸的情況下實現的,這等效于單位組件面積內功率提升。這個方面的潛力挖掘似乎還沒有到頭,晶澳太陽能近期在不改變組件尺寸的前提下把硅片尺寸做到了157.4mm。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例子我們發現,硅片大尺寸化絕非投機取巧,經過測算,在不明顯增加電池環節成本、不明顯改變下游組件尺寸、不增加下游電站建設成本的情況下,通過改善硅片尺寸化可以使組件功率提升1~3%(不同硅片規格對應不同提升幅度),雖然這個提升微不足道,但在電池片效率提升越來越難得情況下,硅片大尺寸化勢在必行,從這些角度上看,一定程度內的大尺寸化是挖掘現有設備潛力的“微創新”。